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評觀世界>

中文教育為何在中東持續(xù)升溫

2024-07-01 08:51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作為首個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阿拉伯國家,阿聯酋自5年前正式啟動中文教學“百校項目”以來,目前已有171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達到7.1萬。隨著近年來阿聯酋、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相繼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文熱”持續(xù)升溫讓“到中國學校就讀”成為中東地區(qū)民眾的新選擇和新風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阿語教育和中東中文教育“雙向奔赴”。早在公元七八世紀,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阿拉伯語并與阿拉伯人通商、交流。自20世紀40年代起,阿拉伯語在中國被列入高等教育體系,從埃及學成歸國的納忠先生編寫出中國高校第一本阿拉伯語教材,并開設阿拉伯—伊斯蘭歷史文化課程。進入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先后批準在外交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設立阿拉伯語專業(yè),阿拉伯語教育在中國被不斷推廣。另一邊,在中東國家多種舉措下,中文教育的覆蓋面也在當地持續(xù)擴大。2023年8月,沙特阿拉伯將中文作為第二官方外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要求所有中學安排特定時段的中文教學,且所有中文課都配備助教,為學生提供指導。同時,沙特學生修讀中文課程將被視為參加志愿服務,完成課程后將再獲得額外志愿服務時長。不僅如此,沙特教育部門還曾特別獎勵16名中文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參加赴華研學游,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修習中文的動力。

第二,普及中文教育正契合雙方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的需求。語言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促進語言互通就是搭建中國—中東民心相通之橋。在文化活動上,“中阿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等交流活動,讓中國藝術家用阿語唱起中國歌曲,讓阿拉伯青年用中文講述阿拉伯故事;在典籍交流上,“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迎來第16個年頭,截至去年已翻譯出版50種阿中典籍圖書,許多中文教材和阿語版中國典籍在摩洛哥的國際書展上吸引了大批當地民眾購買。而在教育上,根據中阿“八大共同行動”,中方將啟動中阿高?!?0+10合作計劃”,邀請阿方100名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交流,3000名青少年參與中阿文化交流,為阿方培養(yǎng)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并共同實施百部典籍互譯工程和50部視聽節(jié)目合作工程。為滿足雙方不斷擴大的合作規(guī)模與相關人才需求,增加語言基礎教育是未來一系列項目的關鍵。

第三,實實在在互惠是雙方推進語言互通的內生動力。近年來,中國不斷深化對外開放與中東國家向東發(fā)展意愿對接緊密,雙方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在中東國家掀起了增進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新潮流。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同22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實施了200多個大型合作項目,合作成果惠及雙方近20億人民。不斷加深的經貿聯系讓中國企業(yè)和中國人的身影在中東越發(fā)常見,許多公共場所已開始使用中文標識牌,阿聯酋等地本為中國駐外人員子女開設的中國學校也因基礎教育水平高、教育體系完善、價格親民等優(yōu)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當地學生前去就讀,雙方民間交流不斷加深。此外,中國教育機構還從中東國家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針對性地提供“中文+職業(yè)技術”人才培養(yǎng)機制,如面向沙特、阿聯酋的“中文+旅游”項目,面向阿聯酋、卡塔爾的“中文+科技創(chuàng)新”“中文+人工智能”“中文+智能網聯汽車”,以及面向科威特的“中文+物流貿易”項目等,通過腳踏實地的培養(yǎng)方式,用語言為社會實踐賦能,為當地創(chuàng)造更多優(yōu)質就業(yè)機會。這也使得中文職業(yè)教育在中東開辟出一方新天地,讓“中文熱”的浪潮進一步被推高。

今年恰逢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中東國家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fā)展倡議等全球性倡議。通過“中阿合作論壇”、金磚國家等對話機制,雙方正在各個層面的國際合作上大步地相向而行,中文教育就是其中最好的助燃劑和潤滑劑。隨著中東中文教育加深,雙方合作也必將拾級而上,更上層樓。(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