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從企業(yè)家角度談疫情后的“破局”和“改革”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石 | 時間:2020-11-12 | 責編:申罡

2020年11月11-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京舉行。CCG資深副主席,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創(chuàng)始人王石在開幕圓桌上發(fā)表以下觀點:


王石:大家好!剛才聽了發(fā)言很受啟發(fā),但是我想我這個角度可能比較特別點,從一個微觀、從一個實際的操作層面,一個企業(yè)家的角度怎么看這個題目:新型冠狀病毒之后的破局、改革。


這樣說吧,疫情發(fā)生之后,武漢封城,我兩次去日本、去韓國、去以色列、去美國,大家都很奇怪,你怎么這么活躍?如果不是封,如果不是簽證的困難,我可能要去的國家還要更多。即使這樣,我覺得我也已經是一個特例了,為什么呢?我覺得恰好這個時候有必要出去。第一次出去的原因不妨坦率說是去籌集物資,中國需要援助,第二次、第三次再出去就是中國的物資、中國的設備到全世界去,這是其中一個動機,當然還有自己本身要開展的業(yè)務,不能因為疫情停止了,不能因為大家在疫情面前感到疑惑了,感到不確定了,你就不作為了。10個月的疫情期間我兩個月是被隔離的,但我有8個月是自由的。很多人怕被隔離,或者因為種種被隔離而不出行,你們就被隔離了10個月。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不怕隔離的,要不然這個(論壇)會一定是網上的。首先的破局就是破自己心理上的障礙,國與國的關系、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很多是心理上的障礙,真正的障礙是自己。能不能把這個突破?這是我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對武漢的重新認識。武漢被封城74天,我沒在那里,但是解封以后我去了,回來以后就是黃碼,到哪里對你就不友好了。但是武漢有三個層面和我關系非常密切,第一個是華大基因,我作為聯席董事長,大年初一帶先遣隊進去了,建立核糖核酸實驗室。第二個隨著進去的還有我的鄰居,組織了一個民間的紀錄片攝制組進去,進去5個人,封城結束后,這5個人變成40多人,當地招募的,整個武漢封城記錄下來。第三個是當時的武漢檢測的能力,一個城市的檢測能力應該是7000人份/日,但是疑似的幾萬人,是不是造成很大的危機。公共健康危機沖突在這里,華大基因很快建立了1萬人次、10萬人次,這是華大基因做的事情。紀錄片記錄得非常非常感動,(武漢)1300萬人中有許多人因為春節(jié)都走了,但仍然有900萬人在那里74天,沒有發(fā)生重大的問題,這個城市是不得了的。因為武漢的封城給中國戰(zhàn)勝疫情贏得了時間,但是他們是怎么過的?就憑這個,我們應該給武漢一點掌聲!


武漢真的是非常值得可歌可泣的。再說一個我對武漢的認識,2008年(12年前),大家知道那年是地震,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那年還有一個冰災,中國南方的冰災,包括湖北、湖南、廣東北部,還有幾個城市冰災,處理最好的就是武漢,我很意外,因為在很多城市都有萬科的業(yè)務,怎么武漢處理這么好?武漢的官員是這樣回答的:這個冰災對我們是小case。武漢地處長江,每年都抗洪,這個城市對抵御自然災害有非常嚴密的指揮系統,所以我們看到疫情來了,雖然非常突然,雖然全世界都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但是應該說武漢的處理,給中國其他抗疫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經驗。


長話短說,我覺得在這里不僅是武漢,而是中國整個疫情都控制住了。中國是有傳統的,中國就是有南北、東西差異,每年都有自然災害,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從大禹治水到現在,都有關于大型疫情該怎么處理的經驗。我覺得這個時候要重新認識武漢、重新認識中國,在全人類面對疫情面前,中國是有經驗可借鑒的。


再一點,我覺得抗疫面前中美應該聯手,中美聯手,世界有救;中美不聯手,光中國抗疫只是成功了一半。中美一定要聯手,這是我要呼吁的。再一個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危機可能來得慢,不會影響明年、后年,但是這個也必須中美聯手,由于時間關系,我這里也強烈呼吁。但是還有一點,如果南海再這樣摩擦,擦槍走火,對全人類是災難性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中美都應該聯手起來,放下意識形態(tài)。國家和國家有各自的考慮,但是我覺得民間不應該受到束縛,民間應該更多地先做起來。


發(fā)表評論